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故事回归原题。
转眼进入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已经23岁了。
由于吕不韦的专权,加之嫪毐事件的爆发,秦王政在具备一定实力之后,顺势将吕不韦的相位罢黜,李斯则由于其才智超绝且在废黜吕不韦、诛除嫪毐一派中功勋卓着,所以接替吕不韦做了丞相。
秦王政爱好读书,特别是那些关于阴谋阳谋、政论军事相关的书籍。韩非在韩国所着的书籍,很快就流传到了咸阳,辗转映入了秦王政的眼中。尤其是《说难》、《孤愤》、《五蠹》三篇深得秦王赞许。其中第一篇专门论述向君王进说的困难之处,详细地分析了如何才能够成功地说服君王,在进说成败的原因总结之上,形成了一套向君王诉说治国之道的方法。第二篇顾名思义,即孤独、愤慨之意,韩非怀才不遇,心中郁愤,更是直接反映了官场之上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现实情况和法、术之士的艰难处境,告诫君王一定要防着臣下,加强中央集权。第三篇则概括性地指出了社会上存在的五种人:儒家、纵横家、游侠、逃避兵役的人、商人和手工业者,并认为这五种人是腐蚀社会的蛀虫,要想国家富强,必须要将这五种人诛除。其方式就是:“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悍,以斩首为勇。”(《韩非子·五蠹》)顿时让秦王政生出了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
秦王政手捧着韩非的文章反复诵读,越是深入越对韩非佩服得五体投地,叹息说:“如果这一生一世,寡人有机会能够和韩非一道出门郊游,即使是立刻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这种夸张的说法,和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孔子难以得道,秦王也难以见到韩非。
眼前的韩非还远在韩国,满怀着报效国家的宏大志愿,即使秦王给予他高官厚禄也不会打动他。秦王也知道韩非有口吃的毛病,不善言辞。
秦王从韩非的那些着作中,对他的思想和智慧已有所领略。
正好这时候郑国渠事件爆发,秦国找到了对韩国动武的理由。这一次,秦王政灵机一现,认为既然好言相请、高官厚禄相诱韩非不成,倒不如让韩王去帮自己做这件事情。
于是,秦王政亲自率领30万大军,到韩国边境上呐喊演武,韩国朝野震动,看那架势秦国似乎就要灭除韩国。眼下各诸侯国羸弱,秦国独大,韩国已经来不及向别国求援,而且也无援可求。
韩王绝望了,但是秦王政却在这时候发话了,此次大军前来,只要一个人,那就是韩非。只要他代表韩国前去秦国访问,则秦国立马撤兵。
韩王一下子便懵了,没想到天下还有这等好事,不就是一个话都说不清楚的韩非吗?于是,不待韩非反对,韩王便下令让韩非去了秦国。可是韩王不知道,秦国日后能够那么迅速地兼并天下,就是因为这个话都说不清楚的韩非。韩非的思想和理论,不仅成了秦国的治国方略,也为以后秦国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更是主宰了中国整个封建王朝政权的运行。于是有人说,中国古代只有两个圣人,即孔子和韩非。孔子所着为道德文章,被历代君主用来展现自己的仁德;后者使用的是阴谋权术,没有统治者不暗箱操作,同时其法制和封建君主专制理论,更是维系历代王朝稳固的重要理论基石。
公元前233年,韩非刚刚走出韩国,秦国30万大军便如潮水般迅速退去。韩非心中顿时生出了万千感慨:韩王无能,而且不信任和重用自己,韩国的灭亡已经是注定了的事情;秦国能够如此重视自己,加上其实力强横,自己既然实现不了国家理想,倒不如退而求其次,前去求取自己的个人理想。
韩非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咸阳宫,成了秦王政的座上宾,受到极致的尊敬与欢迎。秦王虽然早就听闻韩非的才华,却没有料到他的思想竟然如此光芒四射,在韩国的不得志丝毫没有削弱韩非的意志,反而坚定了他追寻理想的志向。
或许秦王知道,这韩非终归不是秦国人,甚至他终归太爱自己的国家韩国,所以最终秦王政得出的结论是:可以利用他,但是不会信用他。或许秦王政还需要考察韩非一段时间,一旦他表现出足够的忠诚,秦王便会破格重用于他。
韩非也很高兴,终于见识到了秦国的强大,也意识到了秦国何以会那么的强大,自己在秦国或许真的可以大展拳脚。
只可惜,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历史从来都不是朝着人预想的方向去发展的。昔日的知己好友、同门师兄,在面临国家大事、前途功名之时,这一切感情甚至是道德似乎都变得无比的脆弱。
如果韩非是个一般的人,李斯还会给他点好处,以彰显自己很重视同门之谊,但是韩非之才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李斯的想象。一个有如此深邃的思想、恣肆的才华的人,让李斯自愧不如的同时也感到深刻的危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李斯相信换做韩非是自己,也会和现在的他一样。李斯走到秦王政的寝宫,危言耸听地说道:“韩非是何人?他可是韩国王公贵族的一员,如果是一般平民,倒还可以引为己用。依照现实的情况看,这韩非未必会甘心依附秦国。如果重用他,就要考虑到将来某一天会变生肘腋、祸起萧墙,如果送他回去韩国,就要担心韩国会乘机变法图强,威胁秦国的地位,最终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唯今之计,只有一个方法——杀了韩非,才能够永绝后患,一劳永逸。”
李斯是何人?是秦国的宰相,是帮助秦王制定法令,维持统治的能臣,是击败吕不韦、嫪毐等人阴谋的关键人物,最得秦王的欣赏和信任。他说的话不无道理,秦王政还有什么不会答应的呢?更何况,韩非的思想都已经付诸笔端,秦王大可以活学活用,韩非本人或许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
此外,李斯党羽、秦国上卿姚贾等人也不断在秦王政耳边大进谗言,秦王政在众人的劝说下,将韩非从贵宾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迅速打入大牢。
但是要秦王下定决心杀了韩非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趁着秦王不注意,李斯便假冒秦王的命令,用毒酒将韩非毒死。不久之后秦王政对韩非入狱一事十分后悔,便下令将韩非放出来。只是此时此刻,韩非已经魂归九泉。木已成舟,秦王也只能长长地叹息一声,聊表自己对这位天纵奇才意外之死的惋惜。
但是关于韩非之死,历史上其实存在着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一文中的记述,迄今为止,这是关于韩非之死的原版说法和主流说法。其间言道:“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杀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第二种说法则见于《战国策·秦策》。其间说道,当时山东有四个国家再一次掀起了合纵狂潮。秦国有一个叫做姚贾的客卿,做了一次毛遂,完成了一次自荐,并且幸不辱命,连续出访四个国家,兵不血刃便将这一次兵灾消失于无形之中。秦王政自然高兴万分,高官厚禄等各种赏赐便纷至沓来。但是这件事情却让韩非知道了,他认为姚贾此人不过是借着秦国的君威和军威,才能够让四国俯首称臣,其功劳实在是担不起那么大的赏赐。秦王便找来姚贾,向他发起责难。结果姚贾一一对答如流,令韩非无言以对,心中明明想好了很多驳斥他的方法,却怎么也说不出来。结果,“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姚贾之事不了了之,韩非却被告上了谗言陷害大臣的罪名,于是被杀。但是诛一字在当时而言,除了诛杀之意外,还有责问、谴责、惩罚之意,哪种意思都能够衔接上前后文和后来的发展情况。
这两种说法的相同处,是韩非之死,跟姚贾和秦王都有关系。不同之处则在于,司马迁笔下的韩非,无辜被李斯陷害而死;而《战国策》中的韩非,则有引火上身、咎由自取的味道。
韩非如同一颗流星一般,辉煌地划过历史的天空,但是其深刻的思想和才华飞扬的文字,则留在了世间,是为《韩非子》。秦国更是几乎全盘接受了韩非的治国、为君的思想,最终形成了强大的秦帝国,乃至于后世的汉唐帝国、宋元明清,无论哪一个朝代,无不闪耀着韩非思想的光芒。
喜欢历代王朝更迭请大家收藏:()历代王朝更迭
综漫致郁系作家,让女主泪洒 我穿越成了古滇女皇 冤家说这不对吧[穿书] 兽世大猫生存日记 娶回家的小媳妇他成攻了 从废土小子到末日王者 说了不要随便捡 权宦忠贞不渝 礼[单元] 陛下,你听我解释啊[穿书] 心念通达,一天突破一个新境界! 原石纪元 风雨声 重生60小警察的平凡人生 肥婆要休夫,养个玉面郎君夺天下 布衣缘 穿越大汉,请叫我冠军侯他哥 猎户家的乖软小夫郎 乱世法神度苍生 我靠召唤神兽造个国
脆皮大学生李友仁玩着一款生存游戏时,一道绿光在头顶浮现,刺眼的绿光让李友仁闭紧双眼,感受到刺眼的光芒消失,李友仁已经来到了1958年。李友仁在这红火的年代面对历史的浪潮,他会如何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呢。...
时锦从小长在白云观,十五岁时跟随萧家家主萧鹤川回京。二十二岁的萧鹤川看着面前娇娇小小的小孩儿你跟着行远叫我爸爸也可以。眼底毫无波澜的时锦你要是觉得你七岁的时候能生下我,我是不介意叫你爹的。萧鹤川二十五岁的萧鹤川面对出落的亭亭玉立的时锦锦锦时锦爹爹萧鹤川卒...
...
红月亮出现在天上的那一刻开始,全世界的人都成了疯子。除了我!...
关于我有了空间戒指后,财富无限父母双亡的林震南继承了一家父亲遗留下来的二手书画店,无意之中,一只修炼万年蜘蛛,在雷电交加之时,元神最弱之时,被林震南一掌手拍碎本体,蜘蛛本命元神入体,机缘巧合下,林震南…传承了它的异能。后来更是得到了一枚上古超级空间戒指,空间更有一方小世界。后来林震南更是鉴宝,赌石,看相,看风水,修真,无一不精,一时喜从天降,富贵逼人!...
音乐影视绘画书法雕塑文学你都懂?略知一二。都会一点的意思?嗯,都会亿点的意思。怀揣系统,靠艺术征服世界,成为各界人士顶礼膜拜的无冕之王。...